台灣ngo組織有哪些? ngo是什麼國家?

在當代臺灣社會,非政府組織(NGO)是推動社會發展、提升公民參與的關鍵力量。從環境保護、人權爭取,到教育促進和文化保存等領域,臺灣的NGO擁抱多元、專業的服務面向,對於優化政策、回應弱勢族群的需求、以及促進公共討論等方面,帶來了顯著且不可或缺的貢獻。隨著全球化及資訊科技的進步,臺灣的非政府組織更是躍升為國際合作和對話的重要參與者,其活動範圍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面對當今社會變遷和挑戰,了解臺灣NGO的現況、特徵和作用,對於全面把握其在社會進步中的角色顯得格外重要。

摘要

主題 內容
臺灣NGO的角色 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公民參與的提升者、多元服務的提供者
影響範圍 環境保護、人權爭取、教育促進、文化保存等領域
國際合作 作為全球對話和合作的重要平臺,影響國際政策
社會貢獻 優化政策、關注弱勢、促進公共討論
未來挑戰 社會變遷適應、資源籌集、組織永續發展

臺灣ngo組織有哪些?

臺灣的非政府組織(NGO)包羅萬象,它們在社會各領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舉例來說,關懷視障人士的社團法人臺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就是透過其15個勸募專案,致力於改善視障人士的生活環境與提升他們的福祉。同樣地,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其14個專案支援身心障礙者,旨在為他們打造一個無障礙的友善社會。

國際性的NGO組織如聯合國NGO世界和平婦女會臺灣總會,也在臺灣深耕,透過14個勸募專案推廣性別平等與和平教育。而致力於防治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其服務範圍包括危機幹預、法律諮詢、心理輔導等,透過全方位支援,幫助受害者重建生活。

公益組織如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致力於關懷獨居老人與弱勢家庭,透過各種資源募集與服務項目,改善其生活品質。還有專門為促進婦女教育與權益發展的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這些組織透過教育與培力,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

至於深入基層社區的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其服務包括扶貧、教育、醫療等多方面,致力於緩解社會不平等問題。而專注於少年更生與調適教育的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則透過教育輔導與心理支持,幫助更生少年重新融入社會。

這些組織的共同特色在於以專案勸募和社會參與為核心,將社會各界的愛心與資源有效轉化為具體行動,不僅提供直接的援助,也致力於推動系統性的社會變革。這樣的多元與專業化服務,對於促進臺灣社會的進步與和諧,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臺灣ngo組織有哪些?

ngo是什麼國家?

非政府組織,簡稱NGO,是指那些不隸屬於官方政府體系,並且不是由國家機構所創立的機構。它們通常保持著對政府的獨立性,並致力於促進各種社會、文化、環保或人權等公益目標。雖然理論上,此類機構包括商業企業,但在實際應用中,NGO這一概念主要指那些專注於非營利活動、具有合法地位,同時又在社會發展和福祉領域發揮作用的團體。

這些組織通常由私人個體、志願者或是一群對特定議題有共同關心的人所創立。NGO的運作和目標極為多元,可以從小型的地區性基金會到國際性的組織如綠色和平或國際特赦組織。它們在全球範圍內解決諸如貧困、教育、衛生、人權侵犯與環境保護等議題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推動世界進步和維持社會公正的重要力量。

非營利組織 可以營利嗎?

許多人持有一個觀點,認為非營利機構是不應該產生利潤的。然而,非營利組織雖然以非賺取利潤為目的,但這不代表它們不能透過合法的商業活動創造盈餘。實際上,為了組織的永續運作與服務的持續提供,非營利組織依然需要有效地監控其財務狀況,包括募資、接受捐款,以及可能的商品或服務收入。它們可以通過這些方式來賺取收入,但關鍵在於所得的盈餘必須投回組織用於推進其宗旨和目標,而非分配給組織的股東或成員個人。

事實上,若非營利組織擁有良好的財務健康度,能夠累積一定的營運盈餘,這對於它們應對未預見開支、擴展服務範圍或提升服務品質是十分重要的。有時,這些組織還可以透過商業策略或創新的方式,拓展營利模式,如開設有意義的社會企業、進行產品銷售或提供付費服務等,這些都是為了產生足夠的財務支持,從而更好地完成其使命。重要的是,非營利組織在追求收入的過程中,仍然需堅守其主要宗旨,避免偏離其存在的初心。

國際民間組織有哪些?

世界各地存在諸多的跨國非政府組織,它們在衛生、教育、經濟發展等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泛美發展基金會(PADF)專注於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社會和經濟進步;而加勒比海共同體發展基金(CDF)致力於協助該地區國家的財政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People in Need (PIN) 是一家歐洲的人道主義和發展組織,他們提供危急救援並支持人權項目。天主教救濟會(CRS)則以信仰為基礎,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救災和援助工作。波蘭國際援助中心(PCPM)旨在支持那些在危機中的人,無論是戰爭還是自然災害。

阿拉伯國家的兒童權利也得到了世界兒童權利組織(Tdh)的關注,該組織堅定推動兒童的保護、健康和教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CSD)則致力於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可持續解決方案,比如減緩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的影響。

對抗飢餓組織(ACF),又稱為行動對抗飢餓,是一家國際人道主義組織,致力於消滅飢餓,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行動提供援助。這些組織與當地政府、企業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為世界各地的人民帶來希望和改變。透過全球網絡和專業知識,這些國際民間組織在推動全球福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學校屬於非營利組織嗎?

是否所有私立學校都遵循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原則?在多數情況下,確實如此。這些學府的運營收入,包括但不限於學費、捐贈等,均需注入學校發展基金中,不用於分發利潤。所有可能的資金盈餘都不能隨意使用,需經過校董事會與相關教育主管機構的嚴格審核之後方可動用。

這類學校的主要職能在於承接國家賦予的教育任務,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學習的機會,以達到培育人才的目的。因此,提升這些學校的公共服務層面,一直是我國教育政策改善的焦點之一。這包括強化教育質量、擴大教育資源的共享、以及推動學術研究與創新。

事實上,為了保證私立學校的公共性與教育品質,政府還會透過相應的監管措施和資助政策來進行引導和支持,確保這些學府能在資源配置、師資力量、教學硬體等各方面得到持續的優化。同時,也鼓勵學校透過校友及企業合作,增強其自身的教育與科研能力,進一步對社會作出貢獻。

學校屬於非營利組織嗎?

聯合國是非政府組織嗎?

聯合國本身並非非政府組織(NGO),而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旨在促進國際合作與和平。相對於非政府組織的性質,聯合國的成員是各國政府,而非私人或獨立組織。然而,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保持著密切且協作性的關係。透過1996/31號決議,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SOC)更新了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互動規範,此舉不僅肯定了國際NGO的地位,也寬容承認了地區性與國內非政府組織。

這項決議擴展了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中的影響力,賦予了它們提供專業見解、參與討論及貢獻草案建議的機會,尤其是在人權、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等領域的政策形成過程中。如此關係的深化,反映了聯合國認識到民間社會的能動性以及在處理全球議題時,非正式參與者的重要角色。此外,這種多邊合作模式也表明了國際治理體系逐漸開放,重視各方共融互補的貢獻。

非政府組織因此在聯合國的重大會議與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不僅提供基層信息與研究資料,還助力實施與監督國際約定和目標的執行,例如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s)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過程中,NGO發揮了關鍵作用。透過綿密的非政府組織網絡,聯合國能夠將全球治理的觸角延伸至各個角落,體現了全球合作的真正精神。

ngo做什麼?

非政府組織(NGO)橫跨多元領域以促進公共福祉,致力於維繫社會公正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他們專注於促進民間參與,提供與人權相關的教育,並對抗各種形式的歧視與不平等。在環境議題上,NGO進行保育行動與生態維護,積極對抗氣候變遷對地球構成的威脅。

這些組織著手解決全球健康危機,如傳染病的防治與衛生知識的普及,同時關注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在教育上,提供民眾受教權利的支持和改進學校設施等。面對貧困問題,NGO致力於經濟援助和技能培訓,以幫助人們自力更生、改善生計。對於性別平等議題,不斷推動消除對女性與性少數的壓迫,並促成政策與文化的變革。

為實現其宏觀目標,非政府組織靠著來自社會各界的資金支持,從政府撥款到民間機構或企業的贊助,亦包含國際基金的投入與網絡募款。這種多元的資金來源有助於他們維持獨立性和彈性,能夠在無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堅持自身的使命與價值。此外,NGO還通過各種非正式教育、社會運動、公共倡議和國際合作來教育公眾,促進整體社會的正面變遷。

基金會是ngo嗎?

許多人常混淆基金會的分類,應視為NGO還是NPO?此議題備受關注,專精於公民社會研究的學者蕭新煌,他同時負責在喜瑪拉雅基金會擔任顧問,深入解釋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無論是NGO或NPO,基金會的本質是不變的,區分僅在於不同角色的觀點。政府部門傾向將基金會視作NGO,也就是非政府組織,然而在商業領域中,基金會則會被界定為NPO,亦即非營利組織。有趣的是,在英國,對於這樣的機構,人們習慣上用「志願團體」這個較為通俗的名稱來稱呼,這個稱謂不僅消除了上述分類的疑惑,也讓人們更容易理解這些組織的性質。

在補充資訊方面,基金會不管被歸類為NGO或是NPO,在運作上通常都有一些共通點,譬如它們經常依靠捐款與志工服務維持運作,旨在推進特定的社會、文化或科學目標,而不是追求商業利益。這些組織在全球多個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教育、衛生、環境保護和人權等,並且它們經常與政府機構、企業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推動社會福祉。瞭解這些組織的工作方式和宗旨對於認識當代公民社會結構至關重要。

基金會是ngo嗎?

如何開ngo?

要創建一個非政府組織(NGO),首先應明確確立其使命與目標,這可通過商討與決定該組織將追求的社會理想與改變所涉及。接著,搜集創始成員的個人證件,如身份證及居住證明,以及組織擬定辦公地點的證明資料。

隨後,編寫一份全面的組織章程,這份文件將界定NGO的架構、管理方式及會員權利義務等。同時,準備一份詳盡的未來12個月的活動計畫,這將有助於在註冊過程中展示其非盈利性及計畫性。

在這基礎上,進行非盈利組織的註冊,這常常包括成立為一個擔保有限公司。這種公司型態無股票發行,而是通過其成員的擔保來支持組織。完成這些步驟後,將慈善團體的相關申請資料遞交至相關稅務機關審核。

遞交申請後,需耐心等待稅務局的審核結果,期間可能需要進行多次溝通,例如對稅務局的詢問做出回應或是補充額外資料,以顯示組織的慈善性質。最後,在獲得稅務局的認可與文件簽署之後,NGO將正式獲得慈善團體的資格,並可開始其運作。

在整個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相關法律規定,如隱私保護法、勞工法規以及相關的行業標準等。尤其是在處理個人資料及募款實踐時,應當嚴格遵循相關法律以保護捐贈者和受惠者的權益。此外,更要注重透明度與責任感,讓公眾對組營運持續保持信心。

npo是什麼意思?

「NPO」為醫學術語,用以指示病患在某些情況下需遵守嚴禁口服的規定。該縮寫來自於拉丁文「Nil Per Os」,其中「Nil」代表「絕對不」、「Per」表示「透過」、「Os」則指的是「口腔」。當病人被告知需遵循NPO指令時,其含義遠超過單純的飢餓,它要求病患在進行某些醫學程序前,比如手術或某些檢查項目,必須完全不進食,連帶水分及口服藥也一律禁止。這項措施的目的是降低麻醉過程中噎食或消化道內容物逆流進入呼吸道的風險,維護病人的麻醉安全。較之一般理解的飢餓狀態,NPO的醫療指示更為嚴苛,必須嚴格遵循醫師或護理人員的指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併發症。在臨床實踐中,NPO的堅持時間可能因應個別病患的狀況和即將進行的醫療程序而有所調整。

為什麼會有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的存在是為了補足市場和政府行為所無法完全覆蓋的領域。受到外部性的影響,像是環境保護、社會福利、文化藝術等範疇,經常難以透過純粹的市場機制獲得充分的資源與關注。這些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透過捐款、政府補助、志工的貢獻等途徑,凝聚社會資源,回應疏於照顧的需求,填補服務的缺口。然而,非營利組織面對的挑戰之一是資金籌措困難,經費來源的不確定性常常對這些組織的長期發展構成威脅。此外,非營利組織亦需持續證明其效益與透明度,以維持公眾信任並確保可持續獲得支持。

聯合國共有幾大組織?

聯合國機構下分為六大核心架構,含括了負責全球議程討論的聯合國大會、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安全理事會、推動經濟社會進展的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已基本停止運作的託管理事會、解決國與國法律爭議的國際法院,以及作為運作中樞的秘書處。這六大機關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之始,便依據《聯合國憲章》正式設立,肩負著維繫與促進國際合作的使命。

紐帶著當代社會所應承的重要職能,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根據其服務對象與運作模式的多元,形成數個不同類別。互益型組織強調會員間的互利互惠,舉例來說,運動團體與同鄉會便是其中一環。公益型組織則集中於為廣大社會或特定群體提供服務,其理念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捐贈型組織多依賴於社會資源的籌集來持續運作,這類型的組織經常舉辦募款活動以獲取經費。商業型組織則是透過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來獲得收入,其運營方式與傳統企業較為接近。專業型組織乃集結理念相近且具專業能力的人士所組成,代表某些專業領域或興趣的發展。企業型組織則由一間或數間企業資助,往往與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形象建立有著密切關聯。

這些非營利組織與社會運動組織發揮著獨特且關鍵的角色,在社會結構中扮演著環環相扣的一環,並在各自的領域內為促進社會進步與公益事業做出貢獻。

總結

臺灣的非政府組織在抗衡市場與政府的力量中,形成社會發展的第三股動力,為臺灣乃至國際社會帶來福祉與正義的進步。它們立足於公共利益的倡導,與民間力量的凝聚,促進了社會各領域的健康發展和創新。在未來,臺灣的NGO將繼續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專業能力、與擴展合作範疇,將是決定其能否持續有效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論及臺灣NGO的前景,我們有理由期待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會發揮更大的能量,引領臺灣社會向著更加包容、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前進。